书朋网

书朋网>三国之最风流 > 66 郭逊北上使幽州(下)(第2页)

66 郭逊北上使幽州(下)(第2页)

还没入县城,县外所见给他的观感就与他之前的沿途所见顿时两样。

路两侧的田地郁郁葱葱,满是快要成熟的麦子,不时见有穿着犊鼻裤等简单衣服的农人出现田中,拿着农具,汗流浃背地忙各种农活。田边道上,偶能见到伏地休息的黄牛。瞧见郭逊等一行人,农人或有起身观望者,但大多都埋头不顾,仍是忙碌不止,黄牛也是不慌不忙的样子,安详地趴着不动,最多打个喷鼻,——却居然是一副近似太平年景时的乡里农忙之状。

再入到城里,见那街上熙熙攘攘,来往行人甚是稠密。

行人有的高冠儒服,有的粗布衣袍,也有一些与郭逊的装扮相似,显是商贾之流,还有三三俩两的髡头小辫之人,——这些髡头小辫的,不必说,自然都是胡人,多是乌桓人,也有肤白高鼻的鲜卑人。整个的城中街上,不能说挥汗成雨,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。

郭逊啧啧称奇,心道:“幽州北接胡夷,资费甚广,开销很大,往年的时候,每年都经常会从青州、冀州的赋税中取两亿多钱给幽州,以弥补其支出上的不足,黄巾乱起,如今海内大乱,青州、冀州的赋税自然是不会借给幽州了,本来幽州在用钱上就很捉襟见肘,现断了青、冀的外援,按理来说,应该是更加紧张、贫瘠才对,却没有想到,蓟县城中如此热闹!”

在断掉了青、冀外援,海内大乱之当下,蓟县非但没有贫困破败,反而比起往昔还更加热闹,原因很简单,这都是刘虞的功劳。

郭逊对此也是听说过一二的。

刘虞到任幽州以后,务存宽政,劝督农耕,发展农业之余,为了扩大财源,还在上谷郡开了一个胡市,与胡人进行交易,以收其利,幽州的渔阳郡产铁、产盐,同时,他又售卖盐、铁,组织商队,把盐铁或卖给胡人,或卖给冀州等邻州,获利甚丰,几年下来,却是把蓟县等他政令能行、可达之地搞得比以前还要丰足富饶,丰年的时候,一石谷才钱三十而已。

——想在那董卓祸乱洛阳以后,莫说钱三十,便是金三十,当年在河南尹地界也是买不来一石谷的,贵如公卿,也不得不以杂草野菜充饥,即使现今的冀州地界,一石谷也远超三十钱的价格,冀州不提,徐州眼下也三十钱买不来一石谷,这个价钱,於今乱世中简直不可思议。

郭逊早前闻此言时,还不太相信,今日一见县外、城中情形,却是果然如此。

幽州州府在蓟县的南边,入城不远,就看到了州府的围墙。

郭逊不作踌躇,直奔州府而去。

往去州府的路上,郭逊听到身边路过的行人说话的口音并非都是幽州口音,分明还有青州、徐州、冀州等地人的口音。

郭逊不禁又想到一件听来的事情,黄巾起事,青、冀等州最受兵患,这些州的士人、百姓外出逃难者不计其数,其中北上幽州避难的,据说就有数十万口之众,刘虞那会儿已是幽州牧,他来者不拒,凡来投之民,他悉数收容,将之分到各郡安置,并分给他们田地耕种或者给他们找其他营生的行当,一应措置,可圈可点,安排地十分周到,到的后来,郭逊听闻,那些避难来冀的外州百姓,甚至都忘了他们是背井离乡的流民,居然就在幽州安居乐业起来了。

今闻蓟县城中行人口音,果然不乏青、冀、徐之音,看来此事也的确不假。

“明公叫我来幽州路上,顺便看一看公孙瓒和刘虞分别在幽州当地的民心人望,於今看来,公孙瓒远不如刘虞多矣!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,吾从父建议明公与刘虞盟好,当真上策!”

郭逊一边这样想着,一边牵马行到了州府门外。

蓟县是刘虞的地盘,到了这里,不必再伪装商人的身份了,郭逊把坐骑的缰绳丢给随从,叫他们把马都拴在门前桓表下的拴马石上,那几辆牛车则都停靠到府墙边,吩咐他们在此等候,随之,他就去到门口,登阶而上,下揖作礼,递上袁绍的“谒”,与门吏说道:“吾乃袁冀州之使也,奉命求见刘幽州,劳烦足下,为我通报。”

“谒”和“刺”都是自古以今,士人们於人际交往时,必须用到的介绍自己的工具,类如后世的名片,时下士人在彼此交往的时候,比之前汉、先秦,“刺”因为使用简便,更加流行,但郑重严肃的场合,还是要用“谒”。

门吏闻到郭逊此言,接住他递过来的那长约一尺二寸的名谒,见那谒的上部居中写了一个“谒见”字,右侧顶上格写道“车骑将军冀州刺史邟乡侯汝南袁绍再拜”云云。

——传统的“谒”之格式是无有乡里籍贯的,但现今“刺”已经基本取代了“谒”,所以“谒”上面书写的内容实际上已经逐渐趋同於“刺”了。

那门吏看了,不敢怠慢,慌忙说到:“君请到侧塾稍等,下吏这就入内为君通报。”

郭逊便到门边的侧塾等候。

那门吏不久出来,到侧塾中,与郭逊说道:“烦请君再等一会儿,我家明公现正於我州府诸君商谈要事,等谈完后,便请君相见。”

郭逊点了点头,遂安坐等待。

州府,堂中。

刘虞正冲着他州府中的一干大吏大发雷霆:“公孙伯圭着实是太不像话,自他败於界桥,复败於龙凑之后,他竟似丧心病狂,是愈加残害我幽州百姓了!纵兵掠民,抢夺民粮,以充其军食,又大肆招揽轻侠、恶少年之流,以广其众!尤其涿郡,受害最重!

“涿郡郡府屡次上书与我,告他的状,可我几次去书邀请他公孙伯圭来州府,欲当面告诫之,他却都不肯来,每次都找乱七八糟的借口来拒绝我;我改去檄训令,命他把涿郡的兵马调去别地,或者最起码严肃一下他的军纪,他又违我节制,不肯遵从!真是岂有此理!

“这也就罢了,吾以德服人,姑且可以忍让,却今海内乱战,冀州袁本初、徐州荀贞之、豫州孙伯符、南阳袁公路、襄阳刘景升等互相争战不休,我幽州如想保太平,就必须要安定内部才可,而要安定内部,北边的乌桓等胡首先就是重中之重,断然不可生乱,咱们必须要安抚住他们才行,可哪知公孙瓒打不过袁本初,就拿乌桓等胡出气,又经常侵扰乌桓等部,弄得乌桓诸部无不怨声载道,……乃至连我赏赐给乌桓各部的东西,他都三番五次地抢走!”

刘虞指着案上刚接到的乌桓人诉苦的上书,接着说道,“你们看看,我数日前送给乌桓人的盐、布等物,又被他在上谷、渔阳的兵马抢走了!去受我赏赐的乌桓人,还被他的那些兵杀了百十!”说着,猛力地一拍案几,怒道,“这当真是是可忍,孰不可忍了!”

刘虞虽贵为宗室、汉家重臣,在北地威望崇高,以上公之尊,执掌一州大权,但其人崇尚节俭,但见他现下所穿之衣,就如寻常百姓所穿的衣服一样,不止是粗麻布衣,上面还打着补丁,——时人登堂,皆是着袜而进,鞋子都摆在堂外,现在堂外摆了一片的鞋子,多是丝履,差一点的也是布履,只有一双鞋是用草绳编成的,这双鞋就是刘虞的鞋子。

衣着俭朴,在饮食上,刘虞只要是在州府吃饭,通常也很朴素,一顿饭只有一个肉菜,绝不许做第二个肉菜,——不过虽然如此,那堂中主位上的刘虞,这时看上去倒不见瘦,称不上白胖,然亦气色上佳,面颊红润,也许是保养得当的缘故?

刘虞大发雷霆一番。

等他说完以后,堂中一人,离席起身,大声说道:“明公,下吏有个愚见!”

“你说。”

那吏说道:“公孙瓒数败於袁本初,其精兵强将如白马义从等多损失惨重,此其一也;公孙瓒自数败以后,如明公所言,倒行逆施,残我幽州害百姓,如今民怨很大,此其二也;幽州士民既已归心明公,从青州,冀州、徐州而来的流民亦对明公感恩戴德,其中不乏健壮勇武之士,招之为兵,足可成为强军,此其三也;乌桓等胡本就对公孙瓒深衔仇恨,如今公孙瓒又数次抢夺明公赏赐给乌桓等胡的盐、布、金银等物,乌桓等胡对他更是恼恨,而乌桓突骑素有能战之名,此其四也;因是,明公何不如先招募忠义之士,编练成军,再檄令乌桓,命他们遣骑相助,然后,以此往伐公孙瓒,以明公挟全幽之民意,击彼数败之残兵,何愁不胜?”

这人却也是对公孙瓒忍无可忍,竟是建议刘虞与公孙瓒开战。

堂中众人听了这话,都往这人看去,说话之人乃是刘虞州府中的从事,名叫鲜於银。

幽州有两个大姓,都是复姓,一个公孙,一个鲜於。

“公孙”也者,来源颇杂,春秋时期,各国诸侯不论爵位的高低大小,都喜欢称公,按照周之制度,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。继位前称为太子,他们的儿子便称为“公子”,公子的儿子,即称“公孙”,所以这些春秋诸侯国国君的后代就有不少以公孙为姓,这是公孙氏的一个源头;还有一个源流,来自神农氏的一个同母弟,其家世为诸侯,后来就以公孙为姓;再一个源流,是来自黄帝轩辕,轩辕最早就名公孙,故是轩辕黄帝的胄裔中也有一些姓公孙的。

公孙瓒其祖何人?他身在幽州,推断之,可能是春秋战国时幽州此地诸侯国的国君之后。

此且不说,“鲜於”此姓则是源自殷商时期箕子的后裔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